《楞严经》卷六说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天二圆离,是则常真实。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其中所谓声虽非专指音乐,却也包括音乐在内。其意以为一切音声同空花,皆非真实,故既无所谓生,也无所谓灭,世人闻机外逸,循声流转,必定迷失本性,是为颠倒,若能旋转闻机,反闻自性,则可由此本性而成无上佛道。这是从佛教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否定客现音声的真实性。
佛学在否定客现音声真实性的同时,又常常颂扬虚幻的天乐如《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常作天乐,推崇无声之大音如支遁《上书告辞哀帝》说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道安《阴持入经序》说以大寂为至乐,五音不能聋其耳矣,僧肇《涅粲无名论》说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其思想与道家有某种相似之处。但《老子》固然以大音否定五音,却还蕴涵五音生于大音的思想,《庄子》、王弼更对有声之乐有明确的肯定,佛学则是彻底否定音声与音乐,要人们反闻闻自性、以大寂为至乐,故虽借用道家、玄学词句,其思想却与道家、玄学并不相同,其天乐、大音也就不具有音乐精神、理想之乐的意义。
以上是佛学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方面。佛学音乐美学思想也还存在另一方面,如《高僧传唱导》曾说唱导者,所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即要求用音乐“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使人们依佛门。这表明佛学在否定音乐世俗之乐的同时,又不得不肯定音乐(佛教音乐)。所以佛学对有声之乐也就有所论述,如慧远《阿毗昙心序》说其颂声也,拟象天乐,若灵龠自发。情与类迁,则声随九变而成歌,气与数合,则音协律吕而俱作。斯乃穷音声之妙会,极自然之象趣,不可胜言者矣。其中情与类迁,则声随九变而成歌,是说情随物变,声随情变,客体之声与主体之情相应,气与数合,则音协律吕而俱作,是说情、声的运动就是气的运动,也就是生命的律动,它有规律可寻,合于一定的数(度数),斯乃穷音声之妙会,极自然之象趣,不可胜言者矣,是说情、声、气、数的结合与运动构成音乐,其中巧妙无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都拟象天乐,若灵龠自发,出于自然,合于自然。这就承认音乐的客观存在,与《楞严经》的思想有所不同。
就否定世俗音乐的客观存在,要求反闻闻自性而言,佛学音乐美学思想与罗艺峰等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就承认佛教音乐的客现存在,认为音乐作品是客体之声与主体之情及自然生命律动的结合而言,其思想又与罗等的思想并不相同。
-
价格:¥5800
-
价格:¥9800
-
价格:¥12800
-
价格:¥16800
-
价格:¥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