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活动不仅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音乐界也有着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是在抒情歌曲方面突破了一关,是创新;另一种认为有些歌曲的作法和演唱方法自以为新,其实并不新,因为这些作曲、配器手法和演唱方法,早在三十年代的上海,以及目前的港、台都大量地存在着。……对这些作品要有足够的、恰如其分的肯定,但不应肯定得过了头。①也有人认为评选的范围太窄,评选的方法简单,缺乏严肃的分析,音协领导有放任自流的现象。④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音协又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歌曲评选活动,通过各级组织的层层筛选、推荐,由中国音协组织专家进行评选,最终由领导首肯后,《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12首歌曲入选。这些作品在风格样式上都属于“文革”时期群众歌曲或“革命的抒情歌曲”的范畴。尽管,中国音协后来还指令其各级分会系统,通过组织专家下基层教唱、组织歌咏大会、举办歌咏比赛等方式来推广、普及这l2 首“官选”歌曲,但是,毕竟社会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官选12首”无论如何已经取代不了“民选15首”在广大群众中的地位和影响了。⑧ 这些争论以及“官选12首”和“民选l5首”对抗的焦点,其实仍旧是新旧观念的冲突。即:歌曲创作是以教化功能为主还是强调娱乐、消遣的功能。
不管当时人们对这十五首抒情歌曲有着怎样不同的看法,现在冷静地思考一下,这十五首歌曲其实是集中体现了1980年代初期,人民群众的音乐价值取向及审美观念。这些歌曲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歌曲的倾向,并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并非是港台味的,带有更多传统抒情歌曲的意味。但是,从整体上讲,这些抒情歌曲毕竟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在词曲风格方面,都较1950至1960年代的群众歌曲有新的变化。在审美趣味上,相比以往,更加具有大众化的倾向,它是抒情歌曲创作传统在新时期的一次恢复和进一步深化。
当后来港台流行音乐的风格开始在大众娱乐圈的音乐趣味上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对“文革”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在审美趣味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后,对这一时期的抒情歌曲,在音乐风格或品位上,以港台流行歌曲为“样板歌曲”的流行音乐界人士的眼光来看,由“十五首抒情歌曲”奠定的写作风格已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于19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19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① 而从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角度看,这“十五首抒情歌曲”以及在“十五首抒情歌曲”影响下产生的其他抒情歌曲,都为以后中国大陆原创性流行歌曲的真正形成,在音乐创作风格的探索和转变的过程中,做了必要的尝试和准备。“十五首抒情歌曲”的产生对后来中国大陆原创流行音乐的产生是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的,而这次评选活动本身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当时港台流行音乐在内地传播的一个回应。
-
价格:¥5800
-
价格:¥9800
-
价格:¥12800
-
价格:¥16800
-
价格:¥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