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是个人的事,引导歌迷听什么音乐培养怎样的音乐氛围,是音乐节目制作方的事。可市场中充斥着什么样的音乐,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层次的反映,所以对音乐这种文化产业来讲,业内人士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新民歌浪潮的兴起,可以算是今年流行乐坛平庸中闪出的一抹亮色!
付林在2000年参加《亚洲之声》流行音乐大赛回国后,根据比赛各国选手的演唱情况在《音乐周报》上撰文发表观后感,在给国内传递了国际流行音乐界对流行音乐创作、表演的审美观念的同时,也对流行音乐民族化问题发表了比较中肯、值得深思的一些看法。如:
这一次参加国有22个,有欧洲及中东地区,有亚洲、西亚、东亚、南亚及俄罗斯、哈萨克等国。为什么60%以上的歌曲都带有民族性呢?尤其是来自金字塔国家的埃及,带有明显的阿拉伯乐风;而印度、马来西亚明显带有南亚风格,哈萨
克、塔吉克、土耳其、阿塞拜疆、吉尔吉斯等国几乎都选一二首为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甚至俄罗斯歌手也唱了一首民谣。不同的只是所有编曲绝对现代感、国际流行化,注重节奏,都是编曲高手的精心制作。
对于中国的流行歌曲创作如此大的平台,我们常常找不到北。学习欧美流行创作的技法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好好地开发利用,却是国内音乐人应当认真探索的课题。盲目地改编民歌,缺乏创作,缺少时代感是令人乏味的;盲目地模仿欧关音乐一时新鲜,到了外国就是小菜一碟。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无论中国民歌还是流行歌曲都应该重视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同时一定要进行远关系的“嫁接”创造。没有这种意识,中国流行音乐就没有国内市场,更不会有国际市场。许多国际评委很重视东方的文化特征,相反对印尼歌手模仿迈克?杰克逊的演唱,尽管高音唱得很好,歌曲写作技巧很高,但是打的分数却不高。原因是他们听得太多如此的音乐表现方式,希望有新的音乐给他们耳目一新。
此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乐专业的曾格格、冯晓泉也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而“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则把这股“新民乐”、“新民歌”推向了高潮。
1999年在广西南宁首届民歌艺术节上,策划者也开始有意识地强化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在随后的几届民歌艺术节上这种趋势越来越显著。大量传统民歌以流行音乐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条路的核心观念是,更深地挖掘尚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现代所有可能的创作手段和技术手段,重视可听性,重
视演奏和演奏上的炫技性,重视作品的色彩和文化内涵。
-
价格:¥5800
-
价格:¥9800
-
价格:¥12800
-
价格:¥16800
-
价格:¥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