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传统音乐中的许多特点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得到说明,此例是一个美国人无意问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某天,在加纳大学访问的美国音乐学家詹姆斯科艾亭(James Koet?ting)到学校里的邮局寄信时,邮局里的四个工人正在紧张地工作。他们中的一个人边吹口哨边把信一叠叠地从信箱里拿出来,另一个人把信分成两堆,其他两个人则分别有节奏地给两堆信盖邮戳。两个人盖邮戳的节奏不同,一个是xxx x,另一个人则是xxx xxx xxx xx。此时还有另一个工人在做其他事情,但他拿着一把剪刀,并没有剪任何东西,只是用它发出“卡塔卡塔”的声音,这样便和盖邮戳的两种节奏构成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这三种节奏型配上哨吹出的旋律,十分动听。科艾亭误以为他们在表演,于是录了音,但工人们却说他们根本没有表演,而是在工作。这样,三个工人一边干活,一边“奏”乐 工人们是在即兴地吹口哨,有时是一个声部,有时是两个声部;出现风个声部时,实际是按平行三度的原则,在旋律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声部。
虽然这个例子中打出节奏的不是打击乐器,而是邮戳和剪刀,但各声部问仍构成较复杂的节奏关系,而且不断重复,这是黑非洲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歌曲采用大调式,是从欧洲传人的一种非等分的音阶,说明这些工人很善于吸收外来的音乐因素。当歌曲出现两个声部时,采用平行三度进行。
在表演方面,这段音乐也有很典型的意义。第一,其中的主旋律是领唱,而和声部分则由另一个人和,类似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一人领唱和众人应答式合唱之间的不断反复是黑非洲音乐中的主要歌唱形式,这不仅表现在民间歌舞和民歌中,宗教音乐也采用这种形式。通常,领唱部分由领唱者根据一定的旋律模式即兴演唱,而合唱部分却是固定的。第二,这个音乐活动其实是邮政工人生活的一部分,它的表演完全没有“艺术”目的,在场的工人都参与表演,也都是听众。在黑非洲,音乐至今还很少作为纯粹艺术品供人欣赏,音乐及其表演活动总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
说,非洲人不把音乐从产生它们的环境中分离出来,音乐密切地配合着一个人从诞生到去世的全部生活过程,音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唱歌,妇女们一边杵米一边唱歌,男人们在一起劳动更要唱歌。庆祝诞生,举行各种礼仪、婚礼、葬礼,都有特定的音乐。除了和人生有关的各种礼仪外,音乐还配合劳动生产、祭祀神灵、头领即位、消灾治病等活动。第三,邮政工人们在盖邮戳的同时,身体也有所动作,可以说是歌、舞、乐融为一体。黑非洲的传统音乐大多是歌、舞、乐融为一体的,有舞必有歌,有歌有舞必有乐器伴奏。虽然黑非洲有多种多样的乐器,但用来单独演奏的器乐曲并不多。歌舞在黑非洲音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黑非洲的音乐活动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唱歌、跳舞、奏乐对当地人来说永远是共同的创造性体验,是一种集体感情表达的重要手段。因为唱歌、跳舞、奏乐在黑非洲一般被看成是一种社交性活动,所以共同参与是黑非洲音乐表演的重要特征。在唱歌、跳舞、奏乐的过程中,观众的参与受到鼓励,他们在听歌时可以加人合唱,甚至可以手舞足蹈。提倡参与精神,作品内容尽量贴近生活,音乐表演除听觉效果外还强调视觉效果。最后,工人们进行这种“表演”的技能当然不是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却是通过耳濡目染和参与而掌握的。
-
价格:¥5800
-
价格:¥9800
-
价格:¥12800
-
价格:¥16800
-
价格:¥32800